活动详情
新学期新环境新气象 艺设院环境改造大变样
发表于 2021-10-12

      本报讯(通讯员魏娜 记者张佳欣 邓心怡 崔吴琪)正红色,深灰色,黄褐色,大片大片的色块拼接在一起,低调而不失高级。这是艺术设计学院经过翻新改造后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在迎评估,促发展的方针下,结合学校以评促改策略,艺术设计学院各专业设计团队在胡雨霞院长的带领下对艺术设计学院教学楼环境导视进行了再设计。结合艺术设计学院实验教学的办学特色,针对学院实验室、展厅、会议室、创客空间等进行了系统的规划设计,包括学院的整体导视标识设计、实验室环境改造设计、大学生创客空间设计、展厅展存与展示设计等。


从俭出发 重获价值


      在艺设院二楼的艺术设计实验实训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今年新建的创客空间,以嫩绿色、香槟黄和灰色为主色调的背景墙充分展现着清新闪耀的气息,作为学生课后休息场地,同时也是进行扩展性自主交流活动的场所。创客空间目前共在学院建设五处。创客空间吸引了各年级学生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有6个学生团队共二十余学生团队代表参加竞聘。创客空间将为学生构建平台环境,助力学生学习娱乐、交流展示。

     不仅如此,学院专业教室、实验室门牌也进行全新的架构设计,负责学院图标导视形象设计的张咪老师和臧胡鹏老师表示,学院整体的logo形象,在形式上通过极简几何形的组合形成风格统一又个性分明的各专业、各实验室及学院艺术展厅等的图标。独特的标志特性延展与贯穿到整个环境空间中。简约时尚、大气美观吸引我们的视觉观感与心的触动。

     与此同时,还有变化中的一楼的鹅卵石天井、二楼的大卫雕像和四楼的静山水,设计从小点出发也让艺设院的每个角落都焕然一新。胡雨霞院长表示,艺设院环境改造秉持着从节约的角度来出发,遵循着节约资金、最少成本、最少破坏的设计初衷。艺设院的老师们和同学们对每个看似不起眼的角落都进行了相应创新改造,孔洞的插花艺术,大卫雕像、静山水都成为了关注焦点和打卡胜地。


环境更新 锦上添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艺术设计学院经过全面的更新与建设,在原有实验室的面积上增加了755平方米,学院目前建有包括材料模型与工艺实验室、数字艺术影像实验室等23间10大类型实验室。同样经过改造的陶瓷教室,引进拉皮机等专业设备,以及放置展示架,让学生作品的存放空间面积更大。该教室在光线上也有较大改善,教室内新增一扇大门,让自然光照射进来,产品设计专业老师雷宏亮表示泥塑和自然光分不开,好的光线条件是泥塑作品重要的创造条件。

      四楼的空间在改造后也有大变化。原先四楼作为画室使用,如今的四楼则是作为学生上课的教室和老师的工作室。在格局设计、位置摆放以便于小组沟通为主,让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更方便。同时,四楼教室的美观设计也是一大特色。视觉传达1905班的学生钟路平表示很喜欢教室天花板的露天设计,往上看就能看见蓝天白云,这让自己的心情更加愉悦,在美观的学习环境中,自己的学习动力也增加了。


师生合力 共建展台


      为了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艺术与设计学院对展厅也进行了改造。在此次展厅改造工程中,展厅的规划和布局是由学院整体策划的。而具体到展柜的设计,则是交给了产品1801班郑宇和杨兰章两名优秀的同学负责。

     设计展台指导老师王纯表示,将展柜设计交给学生也是结合正在进行学习的《产品展示设计》和《家具设计》的课程,让同学们在真实项目中更好的内化专业知识,服务于学院建设。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锻炼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除此之外,展台的设计从五月中旬开始,经过大量的沟通和调试才至今建成。产品设计专业学生杨兰章告诉记者,在整个设计之中,他们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在最初的设计思路上。但通过与老师的反复沟通,最终设计出来了面积利用率高、使用灵活的S型展台。 

     据艺术设计学院实验实训中心实验员谌继军老师介绍,正值展厅改造,利用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达到设计构想的实验转化,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应用能力,也为学院的建设添砖加瓦。

     新环境的改变随之带来的还有新模式新制度的推广,四楼的“教室+工作室”模式进而产生的是与之相适应的“导师制”和“导学制”,充分发挥老师的能力,同时也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

     胡雨霞院长表示,这次艺社院环境改造万象更新,希望老师能利用新环境新设备,突破原有的常态性教学方式,用新的教学方式去教学去发展,以新的知识、新的视角、新的观点来引导学生。学生能够在新的学习环境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性。希望每个同学都是一颗阳光的种子,在新艺社院里茁壮成长绽放光芒。


武昌首义学院微信
艺术设计学院微信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电话:027-88426301  884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