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日上午,艺术设计学院基础课程《基础色彩》创新教学模式,将课堂延伸至嘉鱼校区校园自然场景,组织2025级设计类八个班的学生开展“校园水彩写生实践”户外课堂。武昌首义学院嘉鱼教学改革基地常务副部长熊熹及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肖巍亲临现场指导,与师生共同探索色彩与校园自然风景的对话,通过沉浸式实践深化对色彩理论的理解,不断创新艺术教育形式。

作为基础色彩教学的核心环节,本次实践课程以“校园”为主题,围绕学校礼堂、天鹅湖、教学楼等标志性场景展开水彩写生。武昌首义学院嘉鱼教学改革基地常务副部长熊熹在观摩时强调:“艺术教育需打破教室壁垒,校园本身就是最生动的教材。通过写生训练,学生不仅能直观感受光影变化对色彩的影响,更能培养观察力与表现力,这是单纯课堂临摹无法替代的成长路径。”他建议学生们通过冷暖色调对比突出建筑立体感,并鼓励大家“用画笔记录校园的诗意瞬间”。熊部长也建议课程优化可以根据学校不同场景定几个主题让学生分组创作。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肖巍则从创作思维角度提出建议:“写生不是机械复制,要善于捕捉瞬间灵感,将个人情感融入色彩语言。”他与学生针对画面构图、笔触运用等细节进行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校园内开展写生实践的优势在本次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相较于校外写生,校园场景兼具熟悉性与多样性,既有规整的建筑几何线条,又有自然的植物肌理;既有晨昏光影的戏剧性变化,又有四季轮转的色彩叙事。设计类2505班学生王锶雨在写生创作时感慨:“走出画室,阳光穿过枝叶的斑驳、微风吹起涟漪,常在屏幕上的风景展现在我的眼前,支起画板提起画笔,用眼睛捕捉光影流转,用心灵感受颜色差异,写生使我感受到了不同的校园,落叶飘下时的脆响,阳光落在身上的温暖,触碰到石头的冰凉,落笔时才懂,绘画从不是复制,而是与天地万物的温柔对话,每一笔都藏着自然的馈赠与内心的悸动,将老师的悉心教导融入到对自然的感受中,这使我以另一种更特别的方式感受到了校园生活的美好”。


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学生们以水彩为媒介,尝试湿画法的朦胧渲染与干画法的细节刻画,将课堂学习的色彩三要素、对比与调和等理论转化为笔尖的灵动表达。授课指导教师团队采用以分组巡回辅导模式,针对不同学生的风格特点提供建议。

课程负责人李涛老师也表示:“在基础色彩课程当中安排校园写生实践,既能够保证安全,又能够实际训练学生快速捕捉色彩关系的能力,由此还能使学生们更加热爱、熟悉我们的美丽校园,可谓是一举多得。”
此次校园水彩写生实践对学生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色彩锻炼,课程通过“理论-场景-情感”三维融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感知力,也为艺术教育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撰稿人:许梦、李涛
图片提供:《基础色彩》课程组
审核: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