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业介绍
非遗数智文创微专业聚焦于非遗文化的数智化传承与创新应用,是一个深度融合非遗文化与现代数智技术的前沿创新的特色专业。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跨文化、跨领域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对非遗传统工艺及技艺的教授、非遗资源的数智化采集、处理、展示与传播技能的训练,探索数字化手段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系列精心设计的核心课程,学生不仅能学习到传统工艺的精髓,还将探索如何运用数智技术对这些古老技艺进行创新性转化。并通过拓展产赛融通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在文化创意方面的潜能,为非遗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培养目标
目标1:培养学生深入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掌握传统工艺价值和工艺的核心技能,同时能够结合现代需求进行创新性转化,使非遗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目标2:培养学生在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中的创新意识、跨文化表达能力及数智运营能力。
专业特色
目标3:培养学生的跨专业实践能力,旨在设计能够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灵活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通过参与实践项目,学生将学习如何在多元团队中有效协作,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专业突出跨学科融合与实战应用的特色,课程体系涵盖非遗文化理论基础、非遗社会实践等模块;融合校内+校外导师(非遗传承人)开展工作坊开展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教学。
特色1:注重非遗传统工艺及技艺传承与创新。充分利用校内外导师指导优势,联合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共同指导学生开展掐丝珐琅工艺、枣阳粗布技艺、阳新布贴、扎染等传统技艺进行工作坊实践教学,打造荆楚特色文创产品。
特色2:强化AIGC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AIGC助力艺术创作,打造AIGC+视觉艺术、AIGC+数智文创、数智展示、数智运营等课程,构建“艺术+科技”课程体系,形成理论到实践的全链条学习路径。
特色3:拓展产赛融通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省内知名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云梦博物馆、随州博物馆)、非遗研学基地(枣阳粗布研学基地、江夏“字言纸语”研学基地、赤壁古战场),结合优质学科竞赛项目(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米兰设计周等)、企业命题开展项目制实践教学(文化创意设计)。积极参与湖北省非遗文化节、非遗嘉年华、文创售卖等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增强文化自信。
招生对象及条件
(一)招生对象:2023级、2024级普通全日制在籍本科生和2025级专升本学生,学有余力,学习时间有保障。
(二)学制、学分:1年,11学分。
(三)收费标准:100元/分,合计1100元。
授课方式:单独编班、单独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周一至周五晚上或双休日。
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