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新时代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艺术设计教育高质量发展,9月24日下午,艺术设计学院以“示范引领·创新赋能”为主题,隆重召开示范课程评选专题会议。学院院长胡雨霞、副院长肖巍、各专业负责人代表教师及参评教师参会,通过课程汇报、成果展示、专家点评等环节,共探教学创新路径,共绘人才培养蓝图。此次会议不仅是对学院教学成果的全面检阅,更是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契机。
会议中,五位参评教师立足学科前沿,结合专业特色,从教学理念重构、方法迭代、模式创新等维度展开汇报,呈现了一场思想碰撞与智慧交融的教学盛宴。
李扬帆老师的《程序与方法》课程突破传统设计边界,构建“代码+美学”的跨学科教学模式。通过引入生成式AI工具,引导学生探索算法艺术的可能性,实现技术赋能设计的实践转化。
陈晓慧老师在《广告创意设计》紧密围绕“学研一体化、产教一体融合”专业特色,以“专业教育 + 创新创业教育”双轨驱动,通过项目制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真实商业场景中锤炼广告创意设计能力。课程不仅注重专业技能传授,更致力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创新思维方式与设计观,将价值观引导融入教学全过程,强化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有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广告人才。
李文思老师的《造物专题——玩具设计》课程以“寓教于乐、跨界融合”为理念,整合设计思维、儿童心理学与工程实现,注重从用户研究到产品落地的全流程训练;利用项目驱动,以综合性创新项目为载体,通过需求洞察、方案设计到成果转化的完整闭环训练,强化学生跨学科整合与团队协作能力;在课程结构“梯度化”,兼顾基础技能与前沿探索,涵盖传统玩具、智能交互玩具及可持续设计,拓展了学生的专业广度与深度。
程梅珊老师在《现代平面设计史》教学形式采用混合式教学,从讲授➡混合式➡信息化。课程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侧重整体评价学生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领域的发展水平,把动态的课程实施和静态的教学效果结合评价。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学生主动学习的综合能力和设计理论思维均有显著提高。
张钰老师的《动画概论》课程依托自研教材与AI智慧课程架构,构建知识图谱,一张学习地图实时追踪每位学生知识点掌握度;AI助教即时推送个性化任务,教师端一键生成达成度分析报告,实现“教师—学生—机器”三维协同。
会议最后胡雨霞院长在总结点评中,用“三个高度”肯定本次评选意义:高度契合国家战略需求,课程创新与数字经济、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方向紧密结合,体现设计教育的时代使命;高度体现学科交叉特色,打破传统设计边界,融入技术、人文、商业等多维视角,形成“艺术+科技”、“艺术+社会”的复合型培养模式;高度关注学生成长体验,通过项目制、竞赛制等模式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培养“敢创新、能落地、善沟通”的复合型人才。她还强调:“全体教师应以此次评选为新的起点,聚焦‘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要求,推动课程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革新’升级。一方面,要强化课程思政的隐性渗透,将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等元素自然融入教学设计;另一方面,要深化‘教-学-评’一体化改革,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全过程成长。”
肖巍副院长则从操作层面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拓展国际合作视野,借鉴国际顶尖院校经验,提升课程的全球竞争力;二是加强教学资源整合,建立跨专业、跨学院的课程共享机制,避免“孤岛式”创新;
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对在教学改革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政策倾斜,形成“人人争创金课”的良好氛围。
此次示范课程评选会议,既是学院教学质量的一次全面体检,更是教学改革的一次深度动员。从“技术赋能传统设计”到“设计赋能社会创新”,五位教师的实践探索勾勒出艺术设计教育的新图景。
下一步,学院将建设一批标杆课程,遴选多门课程进行重点打造,形成具有艺设特色的“金课矩阵”;培育一批教学名师,通过“教学创新团队”“青教赛”等项目,支持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打造“老中青”结合的师资梯队;打造一个资源共享平台,汇总优秀教学案例、课件、课题资源,建立“课程-教材-案例-课题”一体化资源库,为教学改革提供支撑。
撰稿人:陈晓慧
摄影:陈晓慧
审核: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