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老的牛皮在指尖翻飞,当尘封的故事在光影中苏醒,一场跨越时空的非遗对话在湖北荆门京山市悄然上演。2025年7月2日,武昌首义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书记吴世杰、副院长肖巍、实验与实训中心主任姜娜,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陈德智老师带领产品2201班苏灵、产品2201班张健祺、视觉传达2302班张宇晗、视觉传达2301班唐奕轩、视觉传达2301李萍9人一行走进京山市罗店镇许坝村,寻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最后一位”当地传承人,85岁高龄的许水发先生。
在马岭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胡颖波,京山马嘉领农业科贸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马延碧,马岭村财经委员徐李蓓的引荐下,师生们怀着敬仰之心,踏入了许水发老先生古朴的家门。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是罗店镇乃至京山地区“硕果仅存的皮影戏表演与制作大师”。85岁的许水发与皮影结缘已逾七十载。幼时受父辈皮影戏班熏陶,他12岁便执起影人操杆,在幕布后演绎人生百态。许水发的技艺也历经岁月沉淀,从选皮、雕刻到唱腔设计,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家族技艺的基因密码。改革开放后,面对皮影市场萎缩、艺人流失的困境,他选择留守乡土,免费收徒授艺,延续着“三尺生绡作戏台”的文化血脉。
光影背后的匠心:牛皮上的艺术人生
许老热情地向师生们展示了皮影制作的奥秘。他拿起一块处理得薄如蝉翼、柔韧透亮的牛皮,娓娓道来选材、雕刻、上色的艰辛历程。“好皮影,三分刻,七分染。”许老强调,传统的植物矿物颜料,经过一道道繁复的工序浸染,才能赋予皮影人物鲜活的生命和经久不褪的色彩。
一人一戏,一生的坚守
谈起与皮影的结缘,许老的眼神熠熠生辉,却也难掩沧桑。他诉说着:经历过特殊年代皮影戏被禁止演出的无奈,见证了同行老友们的相继离去。如今,他是导演、是乐师、更是所有角色的扮演者。从激昂的唱腔到婉转的弦乐,从千军万马到才子佳人,整台戏的精彩,全靠他一人支撑。这份孤独的坚守,是对艺术最深沉的告白。
指尖的魔法:体验方知不易
最令人期待的环节,是许老现场展示皮影操作的精妙手法。只见他手指灵巧地拨弄着竹杆,与竹竿连接的牛皮小人瞬间“活”了过来,或行走坐卧,或挥刀舞剑,惟妙惟肖,引得师生们阵阵惊叹。在许老的演示与悉心指导下,几位同学也跃跃欲试,亲手尝试操控皮影。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操作起来却异常困难,深刻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
薪火相传的问答
互动环节,学子们围绕皮影艺术的方方面面踊跃提问:颜料的奥秘如何染就?一件皮影从无到有需要多久?不同角色的人物造型有何讲究?许老一一耐心解答,如数家珍。每一个答案,都加深了大家对这门古老艺术的认知与敬畏。
光影定格:传承的瞬间
活动尾声,师生们与许水发老先生及其老伴在家门前留下了珍贵的合影。光影交错间,年轻的面庞与岁月的痕迹同框,象征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希望。
【学子心声】
“这次探访太震撼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302班张宇晗同学感慨道,“以前只在书本或屏幕上见过皮影,今天亲眼看到、亲手摸到、亲耳听到许爷爷的故事,才真正感受到它的温度和分量。作为艺术专业的学生,我们不仅惊叹于技艺的精湛,更深刻思考:在快节奏的今天,如何让这些濒危的瑰宝‘活’下去、‘火’起来?我们青年一代,肩负着守护与创新的双重责任。”
【老人的期许】
许水发老人看着充满活力的学子们,眼中流露出欣慰与期盼:“跟我一辈子的老伙计们,一个个都走了。现在会这门手艺、懂这门艺术的人,越来越少了。我真怕有一天,这灯影里的故事,就彻底熄灭了...” 老人的话语沉重而恳切,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这门凝聚了祖辈智慧的艺术,能找到愿意学习、真心热爱的传承人,让皮影戏的光影永不落幕。
一次探访,一次心灵的洗礼。武昌首义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师生此行,不仅是一次生动的非遗文化课堂,更是在年轻一代心中播下了守护文化根脉的种子。皮影的光影或许微弱,但匠心与坚守的精神永不褪色。我们呼吁:关注非遗,走近传承人,用我们的方式,让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光彩!
透过许水发的皮影人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非遗技艺的传承密码,更是一个民族在时代浪潮中守护文化根脉的智慧。这种“守正创新”的精神,正是行走思政课堂要传递的核心价值——让传统技艺成为激活文化自信的生动教材。
撰稿人:产品设计专业张健褀
摄影:产品设计专业张健褀
审核: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