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掘下的楚器青铜”主题讲座在校举行
发表于 2019-11-18 09:08:35

11月15日晚,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动画专业,张钰副教授“科学发掘下的楚器青铜”的专题讲座,在图书馆总馆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据悉,本学期张老师计划开设与楚艺术相关的三场专题讲座,此次活动是其系列讲座中的一个部分。会场中,高朋满座、座无虚席。湖北省美术院著名国画家柳秀林先生,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徐英副教授、郭南主任,湖北美术学院张曼罗老师,湖北工业大学曾慧教授,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柳锦副教授,城市建设学院龙娈珍老师,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承芹教授、白俊伟老师,工业产品设计系章文熹老师、李扬帆老师、王纯老师等嘉宾与学子们一起共同聆听了讲座。

讲座的第一个亮点是学术主持人不是老师,而是学生。她是来自忆回汉服社、经管学院财管专业1703班的刘康琪同学。一身汉服,缓缓登台,随着她的介绍,听众们仿佛被拉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楚国。在《国家宝藏》这档节目中,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和曾侯乙编钟,闻名于荆楚大地的青铜时代。本次讲座以随县曾侯乙墓的考古发掘为例,以点带面讲述楚艺术青铜器的发展。讲座分四个部分展开,分别是:从飞跃时空的音灵、曾侯乙墓的挖掘、重见天日的古韵、跨越世纪的墓主。

张老师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了曾侯乙墓所在地,随州的地理位置,其位于楚国的东北方。曾、随为一国两名,由于随国在东周时期,被楚国吞并,因此曾侯乙墓的青铜器,也属于楚系青铜器范畴,有着楚青铜器的所有特征。张老师表示,考古发现是作为研究楚艺术的重要依据,它为楚艺术研究提供直观的研究样本。因此,从研究源头上讲起曾侯乙墓的挖掘。该墓于1978年2月发掘于湖北省擂鼓墩,是南方出土文物最多的古墓之一。曾侯乙墓有着“九鼎八簋”的格局,且伴有大规模的陪葬棺,如此高的规格,显示着墓主人的地位的高贵。除青铜器外,该墓出土的玉器、金器,从数量和规格上都首屈一指。

他还讲到,楚系墓葬中青铜升鼎、鬲、簋与中原地区同类器型不尽相同。相较而言,楚升鼎束腰浅底,具曲线美。墓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拥有七声音阶,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大,音律最齐的一套编钟。国内外学者为之震惊,美国纽约大学教授E.C.麦克伦称其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张老师对此总结道:“随州擂鼓墩一号墓(曾侯乙墓)无论是规模还是椁室形制,都是在其他大型木椁墓所不曾见到的。”

之后,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的承芹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她表示文创设计的灵感与楚艺术关联,是将楚青铜器的纹样、造型等方面的内容转化为现代设计元素,进行再创造。通过产品设计,使大家对文物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免就事论事。而讲座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大家对文物背后的故事有一个集中性的了解。

接着,湖北省歌剧舞剧院著名词作家,钢琴演奏家徐英副教授致辞。她表示受邀参与本次讲座收获很大,希望张钰老师能够把讲座继续办下去,把楚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好。有感而发,张老师又补充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传统艺术,因为‘灯下黑’,即人们对过于亲近的事物因为早已习惯,反而不能察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国家的现代化,极大地丰富和满足着我们的物质需求,在精神上过于趋同,反而取消了民族个性。身为楚人,了解本土文化艺术有助于我们“走出去”,获得更多国际上的认可。

最后,张老师介绍了下学期即将开设的一门新的校级选修课“牵手荆楚艺术,玩转青铜文创”。该课程按照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环节来设计,理论占70%课时,实际操作占30%课时。旨在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将楚艺术青铜纹样融入到现代设计元素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文创手工艺品,课程结合PVC或卡纸、皮革、木头、陶瓷、金属等综合材料,制作首饰、及书签、明信片、摆件等微小型文创衍生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座结束之后,身为校忆回汉服社的现任社长,机器人专业1703班的王帅同学,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对楚文化比较感兴趣。此前他通过一些书籍和电视媒体来了解楚艺术,此次讲座使他对楚青铜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他认为楚青铜器不仅仅只是一件普通的器物,每一个青铜器背后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讲座中,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曾侯乙编钟,因为它代表了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技术上的第二高峰。

此次讲座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社团活动与教学活动珠联璧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据悉,之后艺术设计学院还将联合忆回汉服社,组织“第二课堂”的拓展活动:省博观摩讲解,为我校打造混合式金课创造有利条件。